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

时间:2020-11-05 点击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

(2011-2015年)

(第五稿)

未来五年是学院发展建设最为关键的五年,为确立未来五年学院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拓宽学院的发展空间和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根据国家教育、人才、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与背景

(一)规划基础

1、学院“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是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发展理念全面确立经过五年的探索,确立了“打民族旗,走特色路”的办学理念;确定了“立足民族地区、面向黑龙江、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明确了“造峰填谷,守正出奇”新的发展理念。

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实质性融合与较快发展在整合原三校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办学体制、内部机构、人员编制、资产财务、发展规划的“五个统一”,推动了学校的实质性融合。改革和完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全员聘用,初步建立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创新财务运行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创“1+1+1”校、研、企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采取订单式培养,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三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三度”(对待工作态度、思考问题角度、把握人际关系尺度)和适应乳品企业发展需求的“三用”(理论够用、技术管用、人才适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新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营造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是教学改革特色。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前置,建立以专业为轴心、贯穿全程的课程体系,把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尽量前置到第一学年;边学边习、工学交替;实践教学的实训环节采用“单项→课程→综合”“三段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校企合作“三支导师”育人才。

五是教学改革成效。领导赞扬:副省长程幼东同志说“这一首创是小学校做出了一篇大文章”。此项改革已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我省首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已跻身黑龙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缺人才培养高校行列。另外,我院还受教育部特邀,参加了“教育部调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座谈会”并在会上就我院教学改革的整体情况作了专题介绍和交流,受到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媒体关注:我院创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反响。新华社等7家报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等4家网络,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引发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企业认可:国内15家龙头乳品企业面对称心的人才,企业敞开了大门;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对这种模式的满意度达到了98%,学生家长对这种模式了解和放心的达到了95%。

六是教学质量建设成果突出。第一“衔接性教学法”开创民族预科教学新路子。明确了预科生的角色定位;确定了预科生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次教学;在课程上,实行衔接性教学。第二变身助课教员开启师范生“教学做”合一新篇章。我院确立了“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精心研究确立专业主干课的基础上,非艺术类专业增加了音、体、美课程,艺术类专业增加了少儿英语课程,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班主任工作艺术、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艺术课程;在师生认真研究小学教材和新课改的基础上,开设小学知识结构课程;在教育法教学中,加大了中外著名的教育法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毕业后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和基础教育专家奠定理论基础;在培养模式上,实行“教学做”合一。

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深入。在学院艰难办学的形势下,在教职工中注重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牢固树立了素质教育观念,大力开展节约型、关爱型、文化型“三型”校园建设,切实加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党建和反腐倡廉工作中,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整了直属党支部的设置,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典型引路,按标准发展党员,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开展以“讲党性、树新风、优环境、促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始终把“自身正、办事公,处理问题程序清,决策议事要透明”和“想实招、办实事、解决难事、纠正偏事、做好好事”作为工作准则,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在工作中做到“八防”,要大树“八种风气”,营造了重实干、抓落实、比贡献的良好氛围,全面开创了我院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局面。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办学条件距合格标准尚有很大差距。二是规模小、效益低。三是内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四是人力资源匮乏。高素质的师资人才缺乏,特别是专业带头人匮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缺乏。

(二)规划背景

一是高职教育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变和机遇。国家于今年先后制定并发布了2010年—2020年教育、人才、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三个规划纲要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将由规模数量发展转入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双语教学,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办好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扶持民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充分发挥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作用;办好民族预科教育,依托民族高校建立省民族教育预科基地,逐步将招生范围扩大到省内所有少数民族;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学工作,加大对“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建设的支持力度,定向培养民族学校“双语”和紧缺学科教师;实施民族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全员培训;优先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启动实施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公共教育资源优先向人口较少民族和“双语”教学民族学校倾斜,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和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标准,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待遇;改扩建和新建1000所农村和200所城市、农垦系统、森工系统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新建幼儿园;配备合格园长和教师,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少数民族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建设8—10所示范性民族普通高中、民族职业高中;实施10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这些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对我省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黑龙江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围绕优化结构、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制高点的突破口。组织开展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装备、石化、能源、食品是黑龙江省四个支柱产业,乳品、制药产业在黑龙江省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规划中被列入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群,乳品、畜牧业、制药人才将是我省未来经济发展十分需要和紧缺的人才。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科教兴省计划的实施,促进了黑龙江经济的大发展,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本地高校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的环境。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乡结构进入转化的关键时期,人口城镇化比例将达到50%,城市化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蕴含着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巨大市场需求。

四是事业单位改革将为高校发展、激发内部活力提供新的动力。

五是学院“1+1+1”校研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被黑龙江省评为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已跻身于黑龙江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紧缺人才培养高校行列,学院出席了教育部高教司9所高职院校参加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汇报,乳品专业改革经验被教育部定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典型案例。这些都为学院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我院乘势而上的良好的机遇。

六是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第一是就业挑战。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才是硬道理。第二是生源挑战。随着9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学生数量下滑趋势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开放又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源流失,未来高等院校将会出现生源不足的困境,生源竞争不可避免。第三是质量挑战。质量问题是决定进口和出口的生命线。谁赢得质量,谁就赢得生源,谁也就赢得就业,质量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所有瓶颈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遵循民族教育特殊规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照“打民族旗,走特色路”的办学理念和“造峰填谷,守正出奇”的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办学水平与办学实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新贡献。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高职专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本科高职教育,兼顾继续教育和民族干部培训,立足民族地区、面向黑龙江、辐射全国,将我院建设成以高等师范教育为立校之本,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强校之路,以民族师范教育和民族预科教育为特色、农科和食品科学为优势,在东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国内知名,具有北方民族鲜明特色的多科性、服务型、开放式的高等职业院校。

(二)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4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200人,高职、高师3800人。适度发展其它形式的教育。其中,大学民族预科500人,成人教育500人,联合办学100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2、师资队伍。全面提高专任教师的素质、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努力改善专任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技术职务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到2015年专任教师至少要达到251人,生师比控制在16:1以内。其中: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60%,外聘兼职教师达到50%。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数分别为10名和40名,占专任教师的2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5%为88名。培养造就1~3名在省内乃至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创建2~3个高水平教学和技术创新团队;培养100名左右院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和专业骨干。

3、专业与课程建设。到2015年,学院专业总数控制在25个左右。基本形成民族师范教育类、农科类、食品科学类、经济管理类和艺术类的格局。重点扶持发展蒙古语言文学教育、朝鲜语言文学教育特色专业和食品类、宠物医疗等优势专业,努力打造学院优质品牌专业;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做精民族艺术类专业;适当扩大经管和服务类专业。至2015年建成3~5个优质品牌专业,争取建设2至3个省级示范专业,1至2个国家(部)级重点专业。建成院级精品课25门左右,主要公共课和基础课的优秀率达到70%以上。

4、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各类功能的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建成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内一流水平的乳品工程实训中心。

5、新校区建设。新校区坐落在哈尔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南中环路,总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4267平方米,其中包括:学生公寓、留学生公寓、教学综合楼、图书馆(含网络中心)、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含少数民族博物馆和校史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中心、学生食堂、食品工程实训中心、动物医学楼、办公楼及附属用房。工程总投资42626万元,建设总工期为两年,力争2012年8月建成规划合理、设施完备、功能健全、环境幽雅、特色鲜明的新校园。

6、图书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馆藏丰富有特色,管理手段先进,图书藏量达到32万册。要建立数字化校园配套的体系建设,包括信息标准体系、安全体系、运维保障体系建设。同时,要建立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等三大基础平台,新建或改建一批满足各部门日常管理需求的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并扩大校园“一卡通”服务功能,加强学院安全信息化系统建设。

7、校企合作建设。至2015年,每个专业至少建立3—5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要采取“引研入校、引企入校、引才入校、引技入校”战略,实现“学在企业、做在车间,校中有厂、厂中有校”。

8、民族教育和民族人文社科基地建设。至2015年,建立少数民族博物馆、少数民族文化馆、少数民族图书馆、少数民族风情园“三馆一园”的民族文化基地;建立并完善全省民族中小学“双语”师资和民族干部培养与培训基地;建立省民族教育预科基地;建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地;建立民族地区远程教育基地。

9、国际合作与社会服务能力。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技能培训,年均培训规模超过2000人次。在与韩国新罗大学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的规模和范围,巩固与韩国新罗大学的合作关系,开创与日本、蒙古、新加坡以及台湾地区的合作。加强教师间的业务与文化交流,创建在专业、课程、学术等方面的共享机制。

10、内部管理:要以人为本,加强管理,成本核算,开源节流,完善机制,尊重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改善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创造更加宽松、融洽、温馨、健康、和谐并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提高教职工的幸福指数。

11、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做到理论指导、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坚强有力,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办学治校能力建设成效更加明显。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践行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思想和理念是学院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和凝炼办学理念,将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融汇于教职员工的血液里,体现在行动中。按照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立足创新发展,坚持“服务少数民族、服务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想,秉承“兼爱并育,行健自强”的民族学院精神,努力践行“打民族旗,走特色路”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造峰填谷,守正出奇”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育人理念,全面倡导“动脑动手,尽心尽力”的学生成长理念,在此基础上,要正确把握学院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办学思想和理念,引导并不断推动学院更好更快发展。

(二)创新办学机制

1、健全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成立校、研、企合作管理理事会和校研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建立合作契约,细化分类合作,加强实质性紧密合作。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产品研发、行业标准、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在新型校企合作框架下,每个专业至少与业内一家主流企业深度合作,每个专业教师至少联系一家业内企业,力争“建成一个专业,办好一个实体,创出一个品牌”。

2、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强化合作过程中的督导、反馈、监管机制,建立深度、全程、紧密、持久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合作保障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议事制度。完善项目合作跟踪服务机制,进一步与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取更广泛的联系,争取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不断研究和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3、搭建和开拓校企合作平台。强化与国乳中心及完达山乳业等15家龙头乳品公司合作的示范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办学空间。利用在产业规划、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优势。引企入校、引企入系、学在企业、做在车间,使学院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生产型学校,使企业成为既是企业又是学校的学习型企业,不断提升合作层面、层次和拓展合作领域、方式及渠道,真正达到校企深度交融,互惠双赢。

(三)加强专业、课程和学科三大基本建设

正确处理好专业、课程与学科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通过专业和学科建设来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与层次,通过专业课程建设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加快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1、专业建设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现有系和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基本形成以民族师范类、农科类、食品科学类、宠物医疗、经济管理类和艺术类为主的适应市场的专业建设构架。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努力打造学院优质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以蒙古语言文学教育、朝鲜语言文学教育、乳品工艺、食品机械与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宠物医疗等6个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做精民族艺术类专业,适当扩大经管和服务类专业。

2、课程建设大力实施“精品课工程”,形成科学的、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主干课程标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现能力本位、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造。加强精品教材、规划教材、校本教材建设。

3、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努力建设一批以学生自主管理为特色的实训中心、创业创新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加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力度,建设具有岗位特点和行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围绕6个重点建设专业,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建设集职业技能鉴定、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力争各重点专业建立1-2个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依托行业和社会资源,在保持原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建50个校外实训基地,使每个重点专业都有3~4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院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育人理念和“动脑动手,尽心尽力”的学生成长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1、深化教学改革加快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使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围绕“第一课堂抓校园文化、专业发展抓素质拓展”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养成教育,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符合高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势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力度引进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吸纳行业企业和中小学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率、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4、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学生就业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就业工作环境软、硬件建设,开拓就业新市场,提升就业水平,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5、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在总结完善与韩国新罗大学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与蒙古、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的途径,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办学的领域,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的特色人才培养平台,形成办学新亮点。

(五)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教职工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建设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教职工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坚持内培外引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注重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和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与企事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和中小学顶岗实践和学习,熟悉生产实际,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锻炼教师的意志品质,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聘任大量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通过学历深造、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培训等措施,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学历水平、双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发展潜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强化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从严治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观念。严把教师的教学质量关,教师考核实行师德师风、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规范技术职务晋升制度,评聘分开,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对于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专业技术人员予以高职低聘或解聘。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至2015年,培养造就1~3名在省内乃至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创建2~3个高水平教学和技术创新团队;培养100名左右院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和专业骨干。使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师资实力不断增强。改革考评激励机制,由重视个人业绩考核向重视团队发展的绩效考核转变。

3、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列入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和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构建有利于辅导员、班主任干事业、求发展的选聘机制和培养、培训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全面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院党的建设。

1、着力建设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推进并驾驭学院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坚强领导集体;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完善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机制,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学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理论功底扎实、知识结构科学、专业结构合理、智能结构互补、气质结构和谐,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以及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的能力。

2、着力建设富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增强党组织的创新与活力,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夯实工作基础,完善组织制度,实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推进党内民主和学院内部民主管理和民主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建立。

3、着力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在学院的科学发展中做出贡献。加强对党员的关心培养和经常性教育管理,把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抓实。根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努力提高党员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结构,加大在青年教工和学生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并且使发展学生党员工作逐渐向低年级倾斜。

4、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执行力和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好“三重一大”的决策规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七)不断丰富文化校园建设

坚持以关爱型、文化型、节约型“三型校园”建设为重点,不断丰富文化校园建设的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学院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1、建设“三型校园”在理论建设层面,开展专题立项研究,进一步深化理解“三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为“三型校园”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咨询;在制度建设层面,通过制定、整理和编纂《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建设“节约型、关爱型、文化型”校园保障制度汇编》,切实加强“三型校园”制度的体系化、完备化和规范化,为“三型校园”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的制度保障;在实践执行方面,学校通过开展系列高水平、高层次活动,打造文化型校园。

2、建设精神文化注重用优秀的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和人文修养,充分挖掘学院办学历史上的精神品质,以凝练学院精神、校训,营造优良教风、学风为重点,深入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对学院精神文化的培育。在获得全省精神文明单位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省直文明单位标兵。

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师生员工,进一步树立服务师生员工的意识,注意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搭建开放性的文化校园活动平台,拓宽博雅讲坛的内容和方式、办好院报,构建“学院活动精品化、班级活动精彩化、社团活动经常化”的社团文化活动格局。

3、建设物质文化以创建清幽秀雅、富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校园环境为目标,按照“绿色、高雅、优美、和谐”的原则,建设主题突出、民族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提升学院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同时,积极倡导“节约型”校园建设,全院师生员工应积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节省一杯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做起,开展勤俭节约活动。

4、建设制度文化。以完善学院民主制度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注重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完善各类制度,提高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民主科学决策,校务公开。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教代会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创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明环境。

(八)加强校园安稳工作

建立“平安校园”的有效工作和管理机制,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考核和评价工作中坚持安全稳定工作的一票否决制。

要不断强化安全保卫意识。落实“十防止四杜绝”的工作目标,加强安全教育,使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显著提高;建立健全严格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文化、宗教、民族问题的渗透,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大力加强安全网络建设。深入开展行政关系网、学生安全员社团网、信息平台网、专职干部队伍网、职工群众网等五大网络建设,确保安全信息畅通;要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后勤系统、安全保卫系统的各种预案,改善学院及周边治安状况,有效防止突出治安问题的发生,杜绝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

(九)积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坚持服务少数民族、服务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开展技能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稳定和逐步扩大本、专科函授学历教育规模,为农民、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尤其要注重向广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成集“政策与信息交流、知识与技能传授、培训与考核结合”功能于一体的培训服务信息平台,面向广大农村、行业企业和区域开展技能和技术培训。

2、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在学院内设立企业科技研发与试验中心,探索建立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三位一体”校企合作科技服务模式。

3、致力于提供多样化社会服务。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面向社会建立大容量、开放式、交互性、适应网络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尤其是与民族地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加强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联系,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

(十)全面推进新校区建设

新校区建设是“十二五”期间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做好整体规划,各方密切配合,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新校区建设任务的完成、按时投入使用和良好运转。

1、新校区整体规划。按照规划科学化、功能现代化、设施人文化、环境生态化的理念,在规划上充分体现现代化风格与民族元素的有机结合,建筑单体上充分体现实用性、经济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新校区主要建筑包括:学生公寓、留学生公寓、教学综合楼、图书馆(含网络中心)、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含少数民族博物馆和校史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中心、学生食堂、食品工程实训中心、动物医学楼、办公楼及附属用房。

2、数字化校园建设。新校区要建立数字化校园配套的信息标准体系、安全体系、运维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等三大基础平台。新建或改建一批满足各部门日常管理需求的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并扩大校园“一卡通”服务功能。加强学院安全信息化系统建设。

3、新校区建设保障。为完成新校区建设任务,成立新校区建设指挥部,下设资金筹措与使用组、监督审计组、工程组3个小组。新校区建设要确保工程质量,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规范,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做好监理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和程序进行。要确保工程进度,建设工程的按期完成关系到学校的根本利益,要站在学院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建设工程保质按期完成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把工程按期建设好。要确保工程安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及时消除各种隐患,杜绝伤亡事故,要加强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教育,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处理与周边的关系,要加强信息工作,做到提前掌握信息,及时处置。

(十一)建立健全规划保障机制

在学院科学发展关键时期,实现本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加强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院系两级领导班子、各部门要正确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院建设与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院建设与发展,就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通过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学院、学习型组织、学习型部门和学习型个人活动,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教学工作是学院各项工作的中心,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是学校生命的思想观念,把办学理念和发展理念落实到学院发展和改革的具体工作中,把办学思路变成学院的出路。

2、组织成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由学院主要领导牵头,组成学院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工作。各部门要以本规划为基础,制订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重点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规划有效落实。

3、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保障。创建宽松的政策支持环境。争取政府相关部门支持,把学院重点建设项目上升为黑龙江省教育发展规划和事业发展规划,为学院发展赢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拓宽办学经费筹集渠道。健全以争取政府投入为主、行业企业支持、面向全社会的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争取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列入财政专项经费年度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