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动态2016年第11期(总第28期)

发布时间:2016-01-22 浏览次数:

高职教育动态

高职资讯.内涵建设.经验交流.问题探讨

2016年第11期(总28期)

本期要目

> > >观 点< < <

学生主体被忽视,实训课堂效果打折

“酒香不怕巷子深”特色专业先扎根

实践教学效果差,只因评价走过场

全价值链下的校企战略联盟

以优秀组织文化引领职校管理水平提升

“一带一路”职教共同体的关键词

完善实习管理制度设计 破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之困

电子竞技专业进高职院校:会否引来报考热潮?

专业建设要突出问题导向

现代学徒制离政策目标有多远

扣住利益多赢这个“命脉”

课堂教学评价要回到促进学生成长初衷

财经素养教育亟待补课

> > >信 息< < <

部分高分考生弃本科选高职

我国深化高校教师考核制度改革 克服唯学历等倾向

> > >政 策< < <

湖北省多部门联合出台促进校企合作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主 办: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联系电话:0451-85560128

> > >观 点< < <

学生主体被忽视,实训课堂效果打折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副研究员 耿洁)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需要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课前的教学设计必须做好,这是教师上好一次课的关键所在。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都很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但时常也会由于欠缺深入思考,“习以为常”地忽视一些基本问题。笔者以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二年级的实训课“万用表组装”为例,查找课堂教学设计中容易被忽视的基本问题。

第一,忽视学习需要分析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

学习需要分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师要先分析本堂课的教材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然后再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本次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在“万用表组装”实训课中,部分教师虽然分析了以上三方面内容,但分析结果却没有与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关联。比如:看到教材或教学大纲中有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就不做任何修改原样写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将学习需要分析当成任务完成,缺乏对学习需要分析与课堂教学目标关联的深入思考;对课堂教学目标分层缺乏了解,没有深入思考实训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可以分成“能做、会做、做好”等不同层次,进而没有针对难度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能力程度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层次、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第二,忽视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关系。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基于教学对象学生的,学生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但部分中职教师却在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时,时而以学生为主体,时而以教师为主体。同时,课堂教学设计表述须具备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维度四个方面,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但部分中职教师却没有思考课堂教学目标简洁、有效的表述方式。以“万用表组装”实训课为例,在“学生能正确认识万用表组件”“学生能检验47型万用表各模块和工具耗材的品质和数量”“学生能严格按照装配规程实施装配”“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协同完成任务的能力”四个教学目标中,前三个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第四个目标属于情感态度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从这一细节反映出,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而且第一个目标的表述中,行为动词“能正确认识”模糊,与行为动词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有差距,其他三个目标的行为动词表述也存在同样问题。

第三,忽视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所在年级、班级的关系。

课堂教学目标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实践,即在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三个维度上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系统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再分解到每一门课、每一次课中,通过整体实施来实现目标的达成度。部分中职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非常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系统分解和整体实施,比如会对本次课所学知识技能与前次课、下次课进行比较分析,但对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则多从本次课涉及到的方面来确定,很少思考这两类目标的连贯性。以“万用表组装”实训课为例,第四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协同完成任务的能力”,仅表述了情感态度要学生怎样做,但对怎样做的行为描述不具体,没有体现是情感态度的认同,还是体会、内化。而且在学习需要分析的教学对象分析中,“经过前两个学习活动,团队状态基本稳定,工具的使用没问题,焊接质量基本能达到要求”的描述也没有涉及到情感态度,没有思考过本次课的行为主体是二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上完成了哪些目标,通过学习这门课要巩固哪些已有目标和完成哪些既定目标;也没有思考过本次课对于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需要针对这些目标进行哪些调整和细化。因此,目标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进行测量和评价,是一个放在任何一节课中都可以用的“万用目标”。

第四,忽视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实施的关系。

课堂教学目标是一次课程实施的灵魂,教学过程实施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每一个目标进行设计,将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目前,很多中职实训课教材采用“项目-任务” 教学法进行编制,教学内容按工作任务流程进行编排,其任务实施、教学过程实施是基于通识目标达成,而非具体到某所学校某个年级的某一个班。因此,部分中职教师往往只注意到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要求,而对目标具体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哪些环节上思考不多。比如,“万用表组装”实训课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和新课两个部分,通过“讲解-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成果展示”四个环节组织进行,目标一“学生能正确认识万用表组件”没有描述学生认识组件的具体方法和认识程度,无法判断教学过程实施的效果及目标的达成度;目标二“学生能检验47型万用表各模块和工具耗材的品质和数量”表述不清晰,且在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中都没有相关描述,这些都反映出,部分教师还缺乏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把控和内化。

第五,忽视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关系。

课堂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终点。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需要思考目标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思考评价的工具、项目等,即要把一个行为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与活动,这些任务与活动过程具有可测量性,产生的结果也具有可测量性,同时通过设计测验项目来评价目标的达成度。在“万用表组装”实训课中,部分教师由于忽视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针对性,一部分课堂教学设计对目标实施过程如何评价、结果如何评价缺乏深入思考,另一部分课堂教学设计按照“任务书”设置的评价内容进行,评价中多强调结果,对及时、细致、精确的过程评价思考较少,达不到应有的评价效果。

从以上“万用表组装”实训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部分中职教师:第一,缺乏对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及课堂教学设计基础理论的掌握;第二,课堂教学设计的系统设计能力不强;第三,课堂教学反思的意识不高;第四,对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中职教育教学中的一块短板,需要下大功夫补齐。

首先,健全中职学校教师岗位基础能力培训制度,补齐教学设计短板。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多毕业于相关专业领域的本科院校,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强化非教育教学专业教师的培训,实施中职学校教师岗位基础能力培训制度,着力落实专业课教师教学基础能力的提高。

其次,开展教学设计专项系列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设计是教学系统过程的系统化规划,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运用。教学设计的学习不是一个时段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连续、持久的培训。因此,要开发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教学设计培训模块,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专项培训制度,分阶段、分专题地对具有不同教龄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再其次,组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与反思,重点突破难点和问题。实践是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的最佳路径,对典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与反思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学会用“问题意识”来检查、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中遇到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用“问题导向”来调整、优化教学设计。

最后,搭建职业教育教学交流互动机制,扩大畅通学习交流渠道。可以充分发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职业院校视频公开课程大赛等项目作用,加强赛前引导、赛后交 流工作,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课堂教学设计专题交流平台,让教师能“时时交流、处处交流”,及时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创建“想交流、能交流、会交流”的互动机制。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0日】

“酒香不怕巷子深”特色专业先扎根

(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副校长 王怀钦)

随着职业院校从追求办学规模,向重视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强调办学特色转变,“办好专业就能办好职校”的思路逐渐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共识。那么,如何才能彰显专业特色,办强特色专业,让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优势呢?

“差异化策略”彰显专业特色

管理学中的“差异化策略”,是指企业通过细分市场,为顾客提供满足其特殊偏好的某种独特产品或服务,从而使该企业具有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及差异化竞争优势。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就是要建立学校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因此,选择专业进行特色建设时,就要重视选择具有自身优势、能彰显自身办学特点的专业,它往往表现为学校的强势专业,跟学校的属性一脉相传,可以是重点专业,也可以是极具生命力的专业(传统专业),还可以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兴专业(朝阳专业)。总之,专业的定位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

首先,要抓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应,专业口径要与社会职业分工情况相适应。其次,要对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条件和能力优劣势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对办学历史中已经积淀的特色基础要有效利用,使定位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和能力相适应。再其次,还可以考虑在专业方向上寻找突破口,加强市场调研,瞄准行业需求,巧妙利用“差异化策略”,形成自身独特的服务面向。最后,还要防止不管市场的需求量和学校的办学能力,“什么专业热就办什么”的盲目跟风现象,避免专业重复建设,优质资源分散。

依托特色专业构建特色专业群

从经营学校的角度讲,仅仅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专业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形成专业结构的综合优势,这就要求依托特色专业增设专业,尤其要考虑开发、派生与本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其他学校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并依托这些特色专业构建特色专业群。特色专业群中互有联系的专业,由于其基础理论学科相同或相近,专业课在各专业之间能相互结合和渗透;由于其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接近,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潜力和实验、实习场地及装备为各专业综合服务的效率,有利于组织教学、安排进程。这样就能较好地发挥学校教育投资的效益,综合提高教育质量,而且专业口径和内涵有较大的伸缩余地,学校就可灵活地适应市场需要,不仅可以保持原有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又可以提高各专业的竞争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师资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把特色专业做成品牌专业,形成局部优势和“名牌”效应。品牌专业是在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体现着一个专业的培养能力与质量、信誉和形象,是赢得市场的法宝,也是专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要把特色专业做成品牌专业,就需要众多特色的汇聚,需要全方位推进,在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把更多的专业建成品牌专业,就能形成品牌学校,这是有漫长的路需要走的。

办强特色专业需要良性运行与维护

特色专业的建立不易,专业特色的保持更难。特色是可变的,是需要进行维护的,一所学校必须把特色优势变得更加突出,才能保证学校永恒的竞争力。

首先,要有创新发展的理念。在专业建设中,要做到观念超前、意识领先,用创新发展理念指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树立“让专业建设适应社会、服务就业”的人本教育理念。

其次,要有市场竞争的意识。专业建设要富有特色,办出生机与活力,形成广阔的生源面向和就业面向,就必须立足行业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和把握市场动态。要把人才培养工作的最终结果能否服务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能否带动相关行业、企业效益的提高,作为衡量专业建设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再其次,要有否定自我的胆略。通常一个专业需要若干年的建设,如师资队伍、教学、教材建设及教学经验的积累等,这些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专业结构和内容也要做相应调整以适应变化。只有勇于否定自我,摈弃落伍的东西,方能使学校在专业特色上长期处于“大拇指”地位。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0日】

实践教学效果差,只因评价走过场

——构建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的建议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陈利荣 殷世波)

高职财经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其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虽然现在大部分高职财经类专业都开设了一些实践课程,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思想上不重视、教学中流于形式、考核时随意性大、评估时走过场等情况,使实践教学质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探索形成一套适应高职财经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尤为重要和迫切。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创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由于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与理论教学均有明显区别,因此,应尽快转变“忽视”或“用理论教学的理念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的理念,形成新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一是对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估,重点看其能否充分体现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二是对教学组织行为进行评估,可采取师生综合评教、课堂听课等方式;三是对实习实训软硬件条件和环境进行评估,要增强实践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针对性;四是对实训效果进行评估,即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报告、教师给予的评价、企事业单位的评价等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全面评价学生实践能力,准确评估实践教学质量。

第二,探索有效的督导组织保障机制。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评教体系,但面对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多样复杂性,特别是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三级评教组织督导的教学评价效果不佳。而有效的督导组织保障机制首先应确定监控责任人和监控主体,责任人要对监控主体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处理,可由教学校长担任,并要求各学院院长参与其中;监控主体是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可由督导评价、教务、人事、科研四部门共同承担,并明确各部门的权力与责任。其次要建立高水平的评价队伍,将行业专家、校级与院系级专家的评价结合起来。再其次,要针对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特点,探索更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比如,对许多课外实践训练项目实行项目式管理,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同时,充分调动学工队伍积极性参与其中。

第三,实施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教学活动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因此其评价主体应包括行业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 等。其中,行业企业作为人才的最终需求方和接收方是评价活动最有发言权的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有督导和保障作用,应统领整个教学评价活动;教师在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内容等方面都有亲身体验,要将教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以其为主体能真正了解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矫正、改革和创新。

第四,建立行业统一的技能培训标准。只有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才能反映实践教学的真实情况,因此,在现有体制基础上,可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联合财经类行业教指委来制定行业统一的技能培训标准,或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而在具体制定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时,应首先与行业企业的标准对接,并参考师生、企业等的意见,要既注重结果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

第五,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收集、处理效率。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在于真实准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实践教学的信息包括实践教学与管理制度性文件、实践环节的过程记录、实践活动的内容结果及其他各类数据等,任课教师、指导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实习实践基地、毕业生等都是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这样的信息收集比一般教学评估更直接具体。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后,要快速解决,才能真正实现监控的目的,为此要依托信息系统建立畅通的信息跟踪与收集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分析处理系统。

第六,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有效的评价反馈能够真实反映实践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是提升未来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能使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使任课教师知晓教学效果的好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使教学管理部门明了存在的问题,调整管理手段。

第七,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监控体系和动态化监控机制。影响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教师、环境、设备、教材、课程、方法、学生接受能力等,在建立监控机制时,要考虑所有影响因素,以免造成监控真空。同时,还要注重动态化管理,这里一是指质量监控不仅要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而且要有后续的跟踪反馈;二是指要通过“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价”的不断循环,改进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0日】

全价值链下的校企战略联盟

(西南大学、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沈雕 聂强)

《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拉开了我国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序幕,这就需要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创新水平。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发展,每个环节都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个产业才会具备强大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很多产业链的上下游未能形成合力,往往导致产业价值传导较低甚至断裂。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由大到强的发展瓶颈,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校企合作普遍存在“表层合作”“碎片合作”“局域合作”等低效循环现象。

产业发展的痛点与职业教育的痛点,迫切需要探寻能够“一石二鸟”的良药。我们认为,基于全价值链理念的职教与产业合作,是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新趋势。实现这种合作的最好形式就是建立“1+1+N”校企战略联盟,一个“1”指职业院校(院校联盟),一个“1”指重点龙头企业,两个“1”代表双主体,而“N"指重点龙头企业的上下游相关企业。构建“1+1+N”校企战略联盟,就是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良药。

全价值链:战略联盟的理论源

价值链最早由哈佛商学院波特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价值链来表明。全价值链则是基于价值链的一个衍生概念,是在综合考虑企业价值链各个方面的基础上,贯穿于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系统中价值再造和价值转移全过程的一个集合体,其目的是创造出最大的综合价值。全价值链的理念带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1+1+N"战略联盟,就是基于全价值链理念设计的校企合作模式。其目的是要通过三年(高职专科)、四年(应用本科)甚至更长时间的累积训练与浸润,培养学生对学校和企业的文化认同,对产品标准的价值认同,对产品服务的理念认同,能够真正为某个产业的重点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系统地培养人才。解决了产业发展所需的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的核心问题。在这种模式和机制下,要实现校企共同制定产品标准、共同推动技术革新等,那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文化统整:提供联盟驱动力

职业教育是“职业场域”与“教育场域”的跨界融合,两者归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职业场域的主体文化是以企业工作和生产为核心的文化,教育场域的主体文化是以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文化。要构建“1+1+N"校企战略联盟,就要对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进行统整,形成一种共治基础上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与整合,包括企业对学校教学文化的认同,各上下游企业对产品标准的价值认同,以及职业院校对企业工作、生产文化与教学文化的整合。

文化统整的过程,不仅是重点龙头企业带动N个上下游企业实现文化融合创新的过程,也是统一理念标准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不仅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职业领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教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培育了熟悉企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实现了经济利益最大化,校企合作从文化共治走向长久共赢,破解了校企合作“不同频”的难题。

需求对接:确保结合质量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存在“人找不到工作、工作找不到人”的现象,核心问题在于“人岗不适”。校企合作的最大共同需求点不在科学研究,不在社会服务,关键在人才培养,培养出“人岗相适”的人。在统一共治文化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要强化“1+1+N"战略联盟的密切关系,就要找准参与各方的利益契合点,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使之具备较强的岗位适配性和生产创造力,从而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问题。

“互联网+”、“工业4.0”对现代产业提出了新要求,对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重点龙头企业要带动其上下游企业,把产业发展的新标准、新要求及时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职业院校则要主动适应产业变化和企业需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合作通过抓住“人才需求”这个牛鼻子,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产业链增值增效。

工学转换:校企联盟着力点

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部分继承普通教育教学范式,在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体内容,以学生获取知识的量及程度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另一种是“手把手”传授学生某一技术技能,并机械性地反复练习,最后以现场操作的方式检验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事实上,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无论是以“线状”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学习,抑或是以“点状”技术技能获取为中心的学习,都不能有效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延展和创新。

实践证明,当前世界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是工学交替的代表和典范。为此,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1+N"校企战略联盟,首先要找准工学交替这一着力点,重点龙头企业要联合其N个上下游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工学交替的实习岗位、生产性教学实训场所以及必要的实训指导师资;职业院校要采用分阶段、多学期的灵活学制以及弹性学分制,为工学交替提供制度保障和可行举措。围绕工学交替这一着力点,企业与院校自然地形成了“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共同体,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直观地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从而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9月20日】

以优秀组织文化引领职校管理水平提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书记 张志祥)

《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提升管理水平是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学校组织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对学校管理起着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关键作用。因此,要全面落实《行动计划》,切实增强职业院校管理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求职业院校以优秀的组织文化引领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共同价值追求需要组织文化引领

“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而学校文化力的构建也日益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已得到全社会广泛的认同。学校组织文化主要是指能够体现本校特色的指导思想、管理哲学和办学宗旨,是为全体成员所接受和承认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信念和崇高理想,也是学校在履行自身社会职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实力、特征及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和评价。学校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不仅对组织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而且对组织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还会在社会公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作用。

因此,构建学校组织文化需要科学规划,一方面必须重视组织价值标准的选择和确立,成为引导和约束师生行为的根本力量;另一方面也必须选择一种适合学校发展并能为全部师生所接受的统一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行为选择。

以组织文化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力求把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把教师的自身追求和学校的价值目标结合起来,不仅使他们获得共同的目标意识和行为准则,也使每个人产生一种精神的归宿感和认同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发展。

管理制度构建需要组织文化支撑

制度的作用是规范人的行为,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的工作就是管理工作,而高效管理的精髓在于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的形成,这是促进组织良性运转和整体优化、保障组织竞争优势的根本条件。

《行动计划》强调,以学校章程为基础,理顺和完善教学、学生、后勤、安全、科研、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规程,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而这些制度正是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和运转。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在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高效的执行力和融洽的管理团队上下功夫,使掌握制度、执行制度成为教职员工的行为习惯,使“想做事的有舞台,能做事的有平台”的良好氛围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常态,使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成为管理团队的不懈追求。同时,还要突出制度设计的特色,注重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的价值的充分估计,这是优秀组织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比如在人事管理制度的设计上,要有激励机制和化解员工挫折心理的制度,而在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上,则要突出学校的管理价值观,在保证制度规范化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彰显学校特色的管理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组织文化渗透

从组织文化特性来看,它具有特殊的渗透作用,其所包含的行为准则、价值观等精神因素时常融于学校的校规校纪等规章制度中,渗入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能潜移默化地约束、作用于学校全体成员,使他们自觉规范言行,形成一种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达到使学校组织行为规范化、学校效能最大化的目的。

因此,职业院校要从学校理念、校园环境、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设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整体功能。善于总结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点、职业特质、院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形成可传承发展的独特校园文化标识,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传播,发挥其在院校管理中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加强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深入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8月9日】

“一带一路”职教共同体的关键词

(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韩丹丹 张力跃)

当前,我国与相关国家、地区共同致力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承担着文化交流与人才培养的重任。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沿线国家要携起手来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并将“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列为教育合作的重点之一。职业教育是沿线各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行动计划中,沿线国家应当加强职业教育专项交流,以现有的合作项目为载体,整合政府、企业、职业学校等多方资源,致力于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基础性、支撑性人才的价值效用。在开展人才培养培训的合作中,需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尽快搭建职业教育专项交流平台,为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提供对话载体。交流与协商是开展教育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交流平台是参与教育合作的各方主体传播信息、发起对话、展开讨论的主要载体。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并搭建了“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俄大学联盟”等交流平台。但已有的平台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关注点也主要停留在普通本科教育,很少涉及职业教育与培训。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其首要任务是搭建服务于该领域的专项交流平台。沿线各国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借助互联网通讯技术开设信息在线交流平台,并积极引导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参与其中。沿线各国可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产业对接程度、劳动力需求等要素,在交通便捷、产业布局高度相关、用人需求类同的基础上,集合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成立服务于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特定专业的专项交流平台——“一带一路职教人才培养在线联盟”。借助此类平台,研讨相关合作事宜。

其次,要依托在建的合作项目,找准联合培养人才的发力点。在专项交流平台之上,参与合作的各方主体主要分享传递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职业院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二是沿线各国各类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各方合作主体根据上述信息判断各行业的人才供需情况,并围绕人才供需矛盾开展深入的对话与磋商,寻求人才供需的失衡点,加大对急需性、短缺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填补缺口,实现人才供需结构的动态平衡。自2015年初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来,目前已有64个国家和地区加入其中,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经贸往来等领域开发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诸如中国、巴西、秘鲁三国联合开发的“两洋铁路”项目、中国核建与印尼合作的“高温气冷实验堆项目”、中车公司与新西兰国家铁路公司签署的“内燃机车出口协议”等。当前,大部分项目尚处在起步阶段,急需投入大批量的人力支撑。因此,沿线各国的职业教育合作应以这些已有的工程项目为依托,聚焦各个项目推进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此作为联合培养人才的发力点和落脚点,明确专项合作领域。

再其次,政、企、校三方形成合力,共同协商、落实人才培养合作方案。在明晰了合作方向与合作要点之后,明确政府主导、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人才的职责权限,进一步填补合作条款细则,签订合作方案。在合作方案的落实和推进环节,政、企、校三方要形成合力,以达成合作方案的既定目标。各国政府部门负责提供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并从“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划拨出专项资金作为财力支撑。企业以其承建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重点培养工作情境中的岗位能力。既可以对本国的技术工人开展培训,提升产业工人跟随跨国企业“走出去”的生产能力;也可以就地选择本地的从业人员,提高当地人员的劳动效率。职业院校与企业保持一致的步调,着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操作规范的讲解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要配合本国企业海外发展的需求,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开设专项课程,增进本土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风土人情的了解,提升其海外就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也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开展校际间联合办学、吸纳培养国外留学生、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到合作院校等形式,逐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助推“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0日】

完善实习管理制度设计破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之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李洪渠)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这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制度,也是全面转型升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保证实习教学效果,破实习质量之困

近年来,部分职业学校在实习单位选择、实习内容设计、实习过程管理及考核等方面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大,实习目标不明确、实习专业不对口、过程管理不严密、考核缺乏科学性等影响着实习效果。《规定》要求,学校的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内容对接、全程指导、科学考核,保证实习教学效果,破解了实习教学效果质量的困难。

实习内容对接。《规定》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分成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种形式,充分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素养形成规律,也明确了不同场合、不同阶段下的实习形式和内容。

实习全过程管理。《规定》要求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分别选派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专门人员全程指导、共同管理学生实习,校企双方对实习生进行全程指导,可以有效保证实习实效。

实习考核科学化。《规定》第四章规定,学校要建立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考核评价制度,将实习考核结果纳入学籍档案,对违反实习纪律学生的处理、实习材料的立卷归档等,充分发挥了实习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破权益安全保障之困

在一些地方,职业学校实习生工作条件不符合国家劳动保护标准、实习生沦为廉价劳动力,实习报酬被随意拖延或克扣、超时工作、意外伤害难获赔、无故被辞退或延长试用期、没有合同常受骗等现象常有发生,实习生基本权益时常受到损害。同时,学生实习安全问题更是让家长、学校、实习单位担心。

《规定》对保障实习生权益和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加强安全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开展岗前安全培训、建立实习强制保险制度、实习期间学生人身伤害的责任界定及赔偿等,破解了安全和权益保障的困难。

三、强化多方协同管理,破制度执行之困

长期以来,有关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也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各相关方会根据各自利益选择不执行、选择性执行等方式,导致执行不力或变形。《规定》明确了权利、责任主体,做到责、权、利分明,破解了制度有效执行的困难。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至少涉及政府、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及其家长四个相关方。《规定》要求职业学校应当会同实习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学生实习,协同制定学生实习工作具体管理办法和安全管理规定、实习生安全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性文件,并确立了违规责任追究机制。同时,《规定》特别指出,实习单位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将会有效激发实习单位参与学生实习管理的积极性。这样责、权、利分明,对《规定》的贯彻执行大有裨益。

职业学校实习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国家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将对促进保障实习生权益、提升实习环节教育培养效果产生重要作用,相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将更加规范、安全、有效,职业教育对国家、社会、企业和学生家庭的价值将更加凸显。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8月10日】

电子竞技专业进高职院校:会否引来报考热潮?

近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公布了2016年度的13个增补专业,其中“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包含在内,并于2017年起执行。电子竞技专业进高校在为电子竞技行业“正名”的同时,也将培养更多专业电子竞技专业人才,提振行业发展信心。然而,对于该专业的发展前景,专家及业内人士建议还需综合考量,理性看待。

电子竞技并非“不务正业”

早在2003年,电子竞技就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为我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并在2008年被重新定义为第78号体育运动项目。“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被列入高等职业学校增补专业、登入“大雅之堂”,对该行业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在不少家长眼里电子竞技等同于打游戏,有网民不禁发问“打游戏能拿文凭吗?”北京竞技时代科技有限公司CEO李金龙表示:“电子竞技以前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是洪水猛兽,教育部新规让电子竞技有了‘名分’,代表了国家对电子竞技这种新生事物的认可。”

新规也有助于扭转社会对电子竞技从业人员的偏见。宁夏银川WCA电子竞技俱乐部负责人哈赛兴奋地告诉记者:“一说到电子竞技,很多人就联想到网吧里打游戏的‘小混混’,认为我们不务正业。而在高校开设电子竞技专业不仅能够改变社会对电子竞技行业的看法,也有助于扭转社会对电竞选手的偏见。”

此外,“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的设置更侧重于对电子竞技产业的规范化引导,而非网上所流传的培养电竞选手。

宁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周福盛教授说,任何专业的设定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高等职业学校更侧重于职业训练和技能训练,这也符合电子竞技自身的特点。出于产业的规范化发展考虑,电子竞技专业更侧重于培养电子竞技运营与管理人才,这有助于提升电子竞技行业自身层次,提高人才素质,推动电子竞技产业发展。

要培养选手更要运营人才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国的电子竞技正在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不成体系到产业化发展的转变。艾瑞咨询2015年的《中国电子竞技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电子竞技行业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69.1亿元,较2014年增长18.9%。其中,电子竞技赛事收入3.1亿元,俱乐部、直播平台电子竞技衍生收入20.7亿元,电子竞技游戏收入245.3亿元,分别较2014年增长143%、137%和13%。

电子竞技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才问题日益突出。WCA(世界电子竞技大赛)组委会新闻发言人李燕飞告诉记者,电子竞技行业经过多年“江湖气”的经营,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形态,而让行业得到提高和升华,形成稳定的生态,还需要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除了“电子竞技选手”这条路外,电子竞技赛事组织管理、赛事录制制作、俱乐部经营、经纪人业务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人才。

在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电子竞技专业,则能在未来帮助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从而推动产业发展。新规出台后,一些电子竞技企业已经开始与相关院校接洽,李金龙说:“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

新规的出台对增强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上海EDG电子竞技俱乐部总裁吴历华说:“我国电子竞技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我国较早进行教育部署,为中国电子竞技行业引领全球奠定基础。”

专家:打造精品 避免一哄而上

电子竞技专业进高校引发热议,电竞行业的春天真的要来了吗?该专业能否引来报名热潮。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还需要从师资配备、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冷静看待。

李燕飞认为,随着各界对电竞行业认识的不断变化,尤其是直播平台的兴起,让大众看到电子竞技行业的巨大商机和发展潜力。未来电子竞技专业引发报名热潮也在情理之中。

而专家和业内人士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电子竞技是一个综合直播、娱乐等业态的特殊产业,与传统体育类专业差别较大,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电子竞技专业在师资配备上、教材编写等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周福盛说:“除了教育上的问题,社会上对电子竞技的偏见很难短时间内消除,加上就业前景还不明朗,高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避免一哄而上,从打造精品做起。”

从电子竞技俱乐部的角度来看,哈赛认为,目前,俱乐部的职业玩家很少,这使得俱乐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再者,高等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出俱乐部最需要的专业裁判和经纪人还是一个问号。因此,电子竞技专业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报考热门。

而对于如何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增强电子竞技专业的吸引力,大多业内人士认为需要结合现实情况整合资源,将培训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吴历华说:“国家有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但是学校可能不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如何设置课程,这些疑问企业恰好都有答案。我们非常希望与学校开展合作,除了分享行业经验和实操知识,也能给高校提供实践平台,让优秀的学生加入我们的团队,共同发展电子竞技产业。”

【来源:新华社2016年9月12日】

专业建设要突出问题导向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教授 李焦明)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是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然而,笔者在高职院校调研时发现,一些学校表面上看似专业建设如火如荼,实际上只是原地空转、没有实效。因此,如何精准发力,提高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成当前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

找准“病灶”,抓“要害”

找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这就需要进行专业现状调查,包括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学风、教学效果、专业特色等8个方面。对专业在全国和省内的综合实力排名、专业建设的现有特色、社会影响力与吸引力(培养结果的跟踪调查和外部评价情况、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确定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方法和评估流程、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支撑本专业现有人才培养的条件等都要清楚掌握。

需要指出的是,调查的目的是为找到专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因此,应突出问题导向,着眼于分析问题,淡化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并注意用数据说话,避免类似“培养目标不够明晰”“校企合作紧密度不高”“专业特色不明显”等空洞表述。还要视调查情况,对表征专业建设现状的关键数据进行补充调查或抽样复核,确保调查数据充分准确、不走样。同时,既要注重对指标的定量分析,也不能忽视对评价对象概念和本质的定性揭示。可通过与兄弟院校相关数据比较、图表分析等明确专业建设问题的症结所在。当专业建设存在多个问题时,应对问题排序,明确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整改目标要明确、针对性要强,目标设定不宜过多,一般1-2个,目标要量化,并通过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对目标的适当性进行分析确认。

会诊“病灶”,明“病因”

针对专业建设现状存在的首要问题,应召开由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校友等参加的座谈会,充分讨论产生问题的根源。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从学生来源、实验实训设备及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校园文化和教学环境等人才培养过程的环节要素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

在分析会上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延迟评判原则,参会所有人员不得对发言者的发言优劣做出立即评判,因为有可能说前者发言好,后者就不再发言了;二是以量求质原则,发言越多,出现的好想法可能就越多;三是领导最后发言原则,领导先发言会束缚大家的思维。

同时,在归纳各种原因时,要主次分明,边讨论边归纳成因果图。要层层深入分析,挖出实质性问题,防止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在整理各方面意见时,一定要分清现象和原因,不可混淆。原因分析要透彻,一直分析到可直接采用具体措施时为止。

狠下“猛药”,拔“病根”

针对所确定的主要原因,要逐条制订解决问题的对策。对策一定要具体,决不能用一些似是而非,或无法定量考核、伸缩量很大的词汇描述。每条对策在实施后都能检查是否已完成(达到目标)及有无效果。此外,一定要制订检查办法和激励机制,对按期完成任务者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者根据情况给予一定地处理,这样有关责任人遇到困难时才会千方百计努力克服。

专业建设有无实效,看解决问题如何。与原状比较,确认是否有效;与所制定的目标比较,看其是否已经达到。对于确认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要纳入有关的标准、文件、规章制度,并按新规章、新文件、新标准进行宣传贯彻实施。建设效果要经过一学期以上的验证,并能够维持,同时要注意对无形效果地评价。

专业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因此,只有周而复始、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把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7日】

现代学徒制离政策目标有多远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赵志群)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65家试点单位,人社部和财政部在12个省份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相应的制度和文化缺失,现代学徒制发展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许多冠以“现代学徒制”名称的项目中,其实很难找到真正的现代学徒制的要素;一些项目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是在极为特殊的政策扶植条件下实现的,一旦扶植政策结束,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常常是个很大的问题。总的来说,现代学徒制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是:社会普遍缺乏对现代学徒制的清晰认识,更不要说统一的认识,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也没有校企合作的协调管理机制和机构。此外,教育部门提倡的“招生即招工”的做法,与当前我国劳动用工政策也有矛盾,特别是在中职阶段。

我国现行教育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代学徒制强调应用能力培养而不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这要求学生尽早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学校的理论学习要与企业实践同步进行。但是,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均要求学生先在学校系统学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再进行实践,而这些“系统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实际需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学校就要按照学徒的职业成长规律修改课程计划,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同意,还是个未知数。此外,学校缺乏相关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经验,缺乏满足基本要求的师资,这也都是问题。

我国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基础较弱,缺乏相应的文化和社会认同,这也制约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高,不少家长希望让孩子学习更多理论知识而非实践能力,希望接受更多学校教育而非企业锻炼。还有一些学生和家长担心,参与学徒制可能会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学生和家长对社会需求和现代学徒制的实质认识不足,自我调节能力欠佳,都是很大的现实问题。

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有很多特点,如涉及相关利益群体更多,需要建立新型的规范化运作机制,学徒对象扩大(包括在校学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等多种人群),学徒制与正规学校教育相融合,以及第三方培训(或中介)机构的出现等。现代学徒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管理部门应当努力理解和顺应这种规律,对教育体制和政策做出适当调整。例如,采取合理措施,让企业从参与教育培训过程中获得利益,在得到所需人才的基础上,也有经济收益,从而提高参与教学培训的积极性。应鼓励中小企业提供学徒培训岗位,使其了解参与学徒培训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为此,需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需求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规律设置课程,例如让新生入学第一年就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真正学会融入企业的“工作世界”。同时,还应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技能人才的风尚,建立对工业文明和“工匠”的敬畏感。

国际经验标明,现代学徒制要想实现所期望的政策目标,必须满足一些公认的质量标准,否则失败的风险会很大。这些标准包括:一、制定国家、地方和行业协调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对学校和企业合作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二、建立跨越传统教育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门机构(如学徒中心)承担协调工作,建立各方认可和参与的协调和实施机制;三、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发全国统一的人才培养(课程)标准,以保证学徒学习成果在不同地区均得到认可,但企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相对的自主权,以实现培训企业的利益;四、建立专门的学徒制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企业实习的质量;五、赋予学徒独特的、具有“准员工”和“学生”双重地位的法律身份。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7日】

长期以来,产教融合始终是老大难问题,

如何破解?供给侧结构思维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扣住利益多赢这个“命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邱开金)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动下,经济要素的优化重组必将引发产业的调整和业态的变化,许多原来生成而且有效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必然面临改良或重组。

受此联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与人才的关系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第一要素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思想观念转变和职业技能提升,通过人才培养助力改革是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二是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看,专业链与产业链融通是最根本的取向,协同育人与企业利益保障的共赢机制,要依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思维来思考,教育理念更新、专业调整、课程优化等系列问题必须应对。

可见,供给侧结构改革对职业教育影响的聚焦,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为纽带,涉及产与教的深层次融合问题。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产教融合既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产教融合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破解?供给侧结构思维无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用供给侧结构思维做好产教融合的加法与减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依此转换思维,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也同样要做好加法和减法。

首先是体制层面,协同育人、利益双赢的瓶颈要减少,长效合作的机制要增强;产教主体分离、合作形神不一的现象要减少,优势互补的效益机制要增强。

其次是功能层面,“产”的经济最大化取向要调整,协同育人的责任和教育担当的能力要增强;同样,职业院校“教”的封闭性、单一性现象要减少,服务“产”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

再从资源优化整合层面分析,职业院校要应对社会产业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尤其是在目前产业跨界融合、复合技能分量增大的趋势下,职业院校面向单一的“老”专业要逐步减少,对接和适应新兴产业的新专业要增加;说教式课程要减少,而学做一体化课程比例要增加。

用供给侧结构思维指导产教融合的学与做

协同育人与产教融合是目标与方法的对应,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按照供给侧结构思维进行要素分析,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融合是生产与教学的高度统一,在学生主体的视角下,则是生产性学习与学习性生产的内在统一。在学校、企业、学生的三维关联中,合作利益的多赢必须处理好产与教的特定性、学与做的定向性、经济效益与教育效益的不均等性等问题。在目前的工学结合实践里,普遍存在着产教分离、学做不一的现象,问题就出在主体间关系的不融通。

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学生作为产教的主体,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学习,与专业、与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如综合性实践,学生最主要的需求关注是在专业指导下的职业体验式学习,包含着专业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认知、准职业人的角色认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等。据此,作为“产”方的供给,为学生匹配相应的专业岗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指导制订学习计划等,按学生需求定制所学,学生学习的诉求在实践性教学中才能得到保障,学习的能动性才会充分体现。

同理,产教融合中的“做”,实质仍然是学,但在学习的形态方式和内容以及要求上,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不同。首先是在真实的生产中学,是动手与动脑、专业理论与技术技能的有机统一,重在技能的训练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其次做中学的主要成果是“产品”,企业担负着主要的学习过程监控和管理责任,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也侧重于工作的态度和产品的质量。

用供给侧结构思维建构产教融合的体制与机制

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深层次问题必然聚集于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关系上,育人与用人也交织着资本投入和利益分配,责权利如何制衡,体制机制的构建更显重要。

从利益关系考查,产教融合也是利益驱动的行为,“产”方的生存法则离不开经济效益,而“教”方立校视社会效益为根本,两者相融就是效益生态共生共享的基础。

现实中,产教融合的生态环境问题还不少,如协同育人,“产”方的主动参与和投入、责任担当明显不够,重产轻教,产教融合多停留于形式化、本本化;对于“教”方,唯教学计划而计划、为完成计划而组织“产”环节的也不少,产教与专业不对口,产学与课程无关系,等等。这种形合神离的产教融合之效果可想而知。

要从根子上解决好产教融合,必须扣住利益多赢的“命脉”,对当前的相关体制进行调整。产教融合是多主体合作,尽管主体间利益取向不同,但“利益”的杠杆仍在。政府作为政策制定和经费支配的主体,推动和调控产教运行,要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组织和服务的职能,充分考虑“产”方在协同育人中付出的平台建设投入和“学产”中增加的能耗成本,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支持要切实到位。“产”方则要增加“教”的投入,如产教一体的实践平台建设,技术指导师傅的教育能力提升等,改善产教与产学的条件,确保协同育人的质量。“教”方要强化服务理念,以服务学生的职业成长和服务社会的经济建设及发展为产教融合的行动基点,在专业核心能力定位与专业核心课程配置中,在产教融合的计划和安排上,充分考虑“产”的利益需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为合力的生成创造良好条件。

科学而完善的监控与评估,是产教融合质量保障的利器,不可缺失。分析当下产教融合存在的乱象成因,与此不无关系。从多主体联姻、利益多赢的实际出发,政府的主导职能,也体现在规则制定与效益评估上,在给政策、给资金的同时,责权利的清单也要明晰,过程监控和结果测评并重,对产和教的责任考核要具体。“教”方作为育人的主体,产教与产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要将专业方向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作为核心要素。“产”方是协同育人的主力,要树立不唯“产”包容“教”的管理理念,建立以职业态度、能力水平、生产质量为核心指标的考核体系。“政产教”三方良性互动,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才可能形成。

总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素思维,对推进和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大有裨益,经济思维与教育思维的许多逻辑、方法可以相互借鉴,这正是职业教育社会化进程中更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7日】

课堂教学评价要回到促进学生成长初衷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刘红明 刘桂香)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突出强调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全过程评价的重视。因此,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反思,重新构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课堂教学评价改进思路,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学管理行为,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运行制度,才能激发教师改进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当前一些高职课堂教学评价中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评价中评人评课错位。在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和实施中,一些高职将教师当成了教学评价的唯一客体,把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变成了对教师的评价,这种偏离现象使得一些教师为了获得学生较高的评价,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迎合学生,而不是考虑如何上好课上。究其原因是教学评价中“评人”和“评课”错位了,无论是外部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评价、教师同行评价,还是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才是评价客体。

第二,缺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一些高职课堂教学评价过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进程安排是不是合理,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是不是巧妙,就连教学互动的评价,如“教学中有没有师生互动”等评价指标,也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评价,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要。有些高职虽然设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但由于评价指标抽象,缺少直接的描述性评价指标,评价人无法从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直接评价,只能靠推测加工来评价,而不同的评价人推测加工的结果也不同,降低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第三,缺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长的评价。一些高职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将教师作为评价的焦点,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习得的知识量来设计教学评价指标,比如:在评价指标里只看到对教师传输知识点的评价,而未见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评价内容大部分是评价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表现;教学质量评价后的改进措施也是围绕教师的教学艺术展开,很少有如何解决学生困难、如何帮助学生成长的措施等。这样的教学评价导向,会误导任课教师只关注如何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无法从教学评价结果中找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更不知道如何去改进教学和帮助学生成长。

第四,缺少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可测指标。一些高职表面上看经常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但由于评价指标的设计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指标的内涵只能草草填写交差,从而影响了教学评价信息的客观性。一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设计语义模糊,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时不知道怎么作答,比如“掌控得力、导入恰当、互动融洽”反映的其实是教师在教学中三个方面的情况,放在一起评价实在难以操作。二是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超出学生理解范围而无法准确作答,比如“备课认真、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反映的是教师的备课情况,学生很难准确评价。

学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主体

教学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教学的价值是有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没有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感受学习知识技能的乐趣,有没有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学生才是教学评价的价值主体,教学评价指标需要围绕学生进行。

第一,学生对学校教育服务满意度有话语权。学生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价值主体,在教学评价中对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发表的意见和建议,是其参与教学过程最真实的感受,是对学校教育服务满意度的一种投票,因此可以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了解学生需求、教学改革研究的参考。

第二,教学评价应围绕学生的学生是教学评价的价值主体不仅仅体现在参与教学评价,还需要围绕学生的“学”修改教学评价指标。一是有学生是否学得轻松自主的学习状态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情感状态、合作状态、关注状态、思考状态、成效状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二是有学生是否会学、是否学会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三是有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情感体验和探究过程的评价;四是改变以往评价教师的做法,重点评价教师通过教学环境营造和服务,是否有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学”的价值和发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改进思路

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评价理念。如何评价教学活动,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的理解,这就给设计教学评价量表增加了难度。但无论教学评价设计千变万化,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导向功能不能变。一是引导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意识,教学评价关注教师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增值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做了些什么,关注教学活动是不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有没有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作用,通过调整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心态,让学生明白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搞好教学,明白自己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直接受益者。三是教学管理部门转变教学评价的观念,树立为教师、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学评价不是考核教师,是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搜集、反馈教学信息,是为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增进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

第二,指标修改重视评价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围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受设计学生评价教学的量表,根据不同评价主体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表,使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从学生的角度重新设计教学评价指标,指标题意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一是用于学生的评价指标易于学生理解,学生一看就明白的直观、具体的评价指向,学生可根据参与教学的感受直接评价,确保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如“你能否跟得上教学进程并明白教学内容的重点”“你感觉课程内容是否能引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等,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用于学校督导专家、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评价指标,重点通过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进行设计,易于帮助教师找出教学改进点。评价指标体系要对进行区分,学生评价课堂教学的指标要与问卷相区别。

第三,多方参与制订教学评价方案。教学评价是多方共同参与的结果,让师生共同参与评价量表的设计,对提高教学评价效果十分重要。学校职能部门起草教学评价方案后邀请部分师生参与讨论修改,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修改教学评价量表,一方面,体现了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让他们理解评价指向的内涵,能够实事求是地做出价值判断,学生也通过参与教学评价活动,增强了主体意识,提高了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教师获得来自服务对象的真实反馈信息,以帮助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使教学评价回到促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初衷。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7日】

校园贷欺诈、电话诈骗屡屡侵害学生群体,专家呼吁——

财经素养教育亟待补课

本报讯(记者柴葳)“同女儿在街上看到烧烤店包吃包住招穿串工的告示,女儿感叹说这钱太多了,我很惊讶!问她了不了解每月赚2400元要工作多少天、每天工作多少个小时,结果女儿完全没有概念。”9月24日,在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财经素养教育高峰论坛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讲了自己与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之间一个关于“钱”的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也引发她心中的疑问:对6至12岁的小学生来说,财经素养意味着什么?当货币、价格、价值等元素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悄然浮现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该做些什么?“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或者不能用浅显的方式给他们讲解,我们可能就错过了很多。”芦咏莉说。

“财经素养教育是培育负责任公民的现实需求。”中国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张永军认为,近期多起违法违规校园贷事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部分大学生财经素养的匮乏,而社会公众能否真正做到健康履行消费,不接受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直接与其接受的财经素养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就在几天前,上海财经大学在全国高校首开的互联网金融公共选修课作为一门学分课程,受到热捧。首次公开选课100多个名额,5秒钟就抢光了,甚至有“黄牛”出价800元收购上课资格。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和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90后大学生存在理财意识比较薄弱、互联网接受程度高、风险判别能力不足等财商特征。

与会专家认为,这种对比凸显出当代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缺乏。虽然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机构就财经素养教育开展了试点性的有益探索,但由于财经素养教育刚刚起步,仍存在课程系统性不强、对行为塑造不足等问题。“表面上看是钱的问题,但背后包含的都是教育问题,包括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计划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这些几乎包含了一个人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品质,是一种价值观的养成教育,需要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探究。”

中国银监会公众教育服务中心综合处处长田新宽坦言,近几年银监会进行了一个试点,在一些高校开办金融知识大讲堂,但实际情况和设想有不小的出入。“我们跟学生讲,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该怎么选择信用卡这些基本的金融经济常识时,大学生并不太关心。到了自由提问环节,他们最关心的是老师对原油价格的走势是怎么判断的,有没有特别好的股票等”。

张永军介绍说,目前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已将财经素养教育列为本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澳大利亚财经素养教育覆盖从幼儿园到十年级的各个学段。201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产品的服务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金融素养的诚信、守信意识。

“财经素养已成为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深入地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提升全民财经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紧迫感。”张永军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6日】

> > >信 息< < <

部分高分考生弃本科选高职

高杨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目前机械化越来越普及,未来机修工人肯定吃香,我觉得高职高专也挺好的。说这话的,是湖北省监利的新生陈锋,他高考考了521分,超过理科一本线9分,被录取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陈锋说,他原本想读临床医学,无奈二本9个平行志愿都掉档了。二本补录时,没有找到心仪的临床医学专业,他干脆没有补录,选择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他说,这个选择不是头脑发热,而是权衡已久,父母最终也是支持的。分数达到本科线甚至超过一本线,却选择读高职高专。

有记者近日采访中发现,部分高分考生放弃本科院校大众化专业,而选择高职院校有就业前景的专业就读。据统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在湖北录取普通文理考生3350人,超过本科线的就有2939人,达到了88%。该校已连续10年在湖北普通文理考生中录取线超过本科。相关专家表示,这一现象还将继续下去。

纵横点评:其实,学技能还是学理论;要技术还是要学历,最决定性的导向不是由学生做出,而是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态度给出的。理论与实践本不割裂,技术和学历应该统一。今后,只有用人单位和社会不再唯学历而论了、不拘一格地用人了,这高分考生弃本科上高职,才会成为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正常现象。

【来源:《央广网》2016年09月16日】

我国深化高校教师考核制度改革 克服唯学历等倾向

为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活力,切实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日前,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就研究制定该文件的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问: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工作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文件出台的背景。

答:改革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系列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重要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求,2016年教师节又勉励广大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强化高校课堂教学纪律等要求。改革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是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

改革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是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教师选聘把关不严、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考核评价缺乏整体设计,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考核评价急功近利,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有待完善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经验积累。近年来,一些高校如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承担了教师考核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先行先试,积累了一定的改革经验。许多高校综合改革方案将教师考核评价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制订的章程中基本都有关于“教职工考核”的相关要求。高校反映,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需要国家层面政策文件的宏观指导。

二、问:近些年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答: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高校对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全面发展。如浙江大学在培养教师教学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强化教学基本职责、设立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建立责任教授制度、设立奖教金、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推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实行过程管理,弱化量化指标。如南京大学等高校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对科研考核进行了简单化、宽松化、弹性化改造,不以数字和速度论英雄,淡化教师对数字和速度的追求。三是制定阶段性目标,实行聘期考核。如中山大学从2003年开始实施聘任制,与教师签定教师职务聘任合同,每三年进行一次聘期考核,通过三次聘期考核已有近200人不再续聘教师岗位,同时对不再续聘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畅通人员立体化分层流转退出机制。四是改进考核手段,丰富考核主体。如南京大学将长江学者考核改为举办述职报告会,既实现了对长江学者聘期贡献的考核,又对其他青年学者的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五是关注个体差异,实行分类管理。如浙江大学从2010年开始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通过设立教学为主岗位和团队教学岗位,鼓励保障一部分教师专心教学、安心从事一线基础教学工作。

三、问:制定《指导意见》的总体考虑有哪些?

答:考核评价政策是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对新时期高校办学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影响。《指导意见》将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切入点,牢牢把握以下几条总体要求:一是坚持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二是把握考核评价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全面考核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考核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推动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三是力求解决考核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文件起草的出发点,从扭转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四、问: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复杂性、综合性很强,请问文件是如何形成的?

答:为研制好文件,使之更好发挥指导作用,文件起草过程中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政策精神,研判分析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借鉴各地各校有益经验,通过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形成最终印发稿。主要经历以下过程:一是设立专项课题,开展系统调研。委托相关高校开展“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课题研究。课题组对全国62所高校的经验材料和创新案例进行书面调研和分析汇总,并赴相关省份和高校实地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二是汇集精干力量,落实文件起草。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成立由教育部相关司局牵头、有关高校和省级教育部门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文件起草组,着手起草《指导意见》框架稿,数易其稿,形成文件征求意见稿。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就文稿多次召开工作研讨会,当面听取教育部门和高校意见建议。同时,书面征求各省级教育部门和部属高校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和中央最新政策文件精神,对文件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印发稿。

五、问:请介绍下《指导意见》的主要框架?

答:《指导意见》力求行文“短、新、实”,共22条约4100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总体要求(第1-4条)。包括明确教师考核评价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坚持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把握考核评价的基本原则等内容。二是明确主要措施(第5-19条)。包括加强和改进师德考核、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教学质量考核、完善科研评价导向、重视社会服务考核、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三是强化组织保障(第20-22条)。包括合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建立政策联动机制、推进贯彻落实等内容。

六、问:《指导意见》的政策亮点有哪些?

答:考核评价是高校教师选聘、任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考核评价政策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对新时期高校办学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影响。《指导意见》将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切入点,针对存在有待完善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严把教师选聘考核师德关。强调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将思想政治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并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教学基本要求,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实践环节的督导力度。

2.切实扭转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的现象。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要求高校明确教授、副教授承担本专科生课程、研究生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切实将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

3.调整完善科研评价导向。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鼓励潜心研究、长期积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和研究类型,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和合理的科研评价周期。

4.综合考评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综合评价教师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专家咨询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充分认可教师在政府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在新闻媒体及网络上发表引领性文章方面的贡献。

5.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要求高校在教师考核指标体系中增设教师专业发展指标,细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落实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支持高校普遍建立教师发展中心。

6.推动建立各类评估评价政策联动机制。提出建立教师评价政策与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的联动机制,扭转过度强调教师海外学历、经历或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倾向。

【来源:教育部网站2016年9月21日】

> > >政 策< < <

省财政厅 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 省教育厅关于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财政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教育局,各有关职业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鄂政发〔2014〕51号),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如下:

一、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的学校的税收政策

(一)增值税政策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文件附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内容,自2016年5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下列项目免征增值税:

1.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

2.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服务。

3.政府举办的从事学历教育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全部归学校所有的收入。

4.政府举办的职业学校设立的主要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并由学校出资自办、由学校负责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学校所有的企业,从事《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注释》中“现代服务”(不含融资租赁服务、广告服务和其他现代服务)、“生活服务”(不含文化体育服务、其他生活服务和桑拿、氧吧)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5.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二)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职业院校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一个纳税年度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职业学校被认定为具有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其接受捐赠收入;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不包括因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按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等,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政策。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其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成果等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入股的,依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一次性缴税有困难的,可合理确定分期缴纳计划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自发生上述应税行为之日起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含)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教育方面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政策。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的学校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学历性职业教育学校占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但不包括学校内经营性场所和教职工住房占用耕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各类学校承受土地、房屋用于教学、科研的,免征契税。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并核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教育机构,其承受的土地、房屋权属用于教学的,免征契税。

二、对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的社会力量的税收政策

(一)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政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的规定,下列项目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1.对境外捐赠人无偿捐赠的直接用于各类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一般学习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对教育部承认学历的大专以上全日制高等院校以及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其他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合理数量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直接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二)企业所得税政策。对企业按与学校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支付学校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企业发生的与学校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活动相关的合理费用,准予按照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及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向教育事业的捐赠支出,超过法律规定的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当年扣除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个人所得税政策。个人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职业院校等教育事业进行捐赠的,准予在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四)印花税政策。对财产所有人将房产、土地等财产赠给学校所立的书据,免征印花税。

三、工作要求

(一)加大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力度。现代职业教育是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保障,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职业教育税收政策落实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要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宣传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关税收政策,使职业教育学校和相关企业充分了解和掌握政策规定。

(二)加大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专人负责,密切协作配合。财税机关内部相关机构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全力支持,确保把现代职业教育税收政策落到实处。要及时公告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关税收政策的申请条件、提交资料、办理程序等内容,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落实税收政策,使现代职业教育相关院校和企业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强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效果评价。要全面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做到税收政策评价反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深度调研与广泛了解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时研究解决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政策执行效果,积极贯彻落实现代职业教育各项税收政策。

【来源:湖北省教育厅网站 2016年9月7日】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